《南瀛鴿笭誌》小檔案 訪問:走進放鴿笭的現場 縫尾翅 〉鴿笭的製作


鴿笭的製作

一、鴿笭的種類

三十多年以前,流行於台南縣的「鴿笭」約分為三大類:

 盤仔笭:簡稱紅龜仔笭,流傳於曾文溪沿岸的西港、下營、安定和善化等地區。有人說盤仔笭的笭蓋為「粿仔樹頭」雕製而成,但筆者請教好幾位安定地區,曾玩過鴿笭的耆老,他們都說,笭蓋的材質為「白樹仔」,從來沒聽過用「粿仔樹頭」這玩意,盤仔笭約在三、四十年前消聲匿跡。

 竹管仔笭:又稱為扁擔笭,流傳於將軍溪沿畔一帶,也就是台南縣所謂的鹽分地帶六鄉鎮,包括北門、學甲、將軍、七股、佳里和西港一帶,因竹管仔笭過長,長度從一百公分到一百八十幾公分不等,重量則在半兩到九兩,後因建築物密集、電線太多,已不適合施放這種「長笭」,三、四十前,自動消失。

 短笭仔: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紅腳笭皆為此種「鴿笭」,流傳八掌溪沿岸;目前比賽最長的鴿笭為一尺四分,重量約在二兩七左右,以「白樹仔」做為笭蓋的素材。

 請教所有製作鴿笭的藝師,其師承為何?答案皆是「無師自通」。為何學製作鴿笭?答案則為:鴿笭太貴了,買不起,乾脆拆掉舊鴿笭,自己摸索製作。

二、製作鴿笭的順序
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1】台南縣到處都可看到「白樹仔」蹤跡,因此鴿笭師所使用的的「白樹仔」,大都親自出馬砍伐、截取;如果需要大宗的「白樹仔」,就得透過商人,專門到山區覓尋後運回。白樹仔,大戟科,「蟲屎」是它真正的名字。分佈在熱帶亞洲,台灣各地平野或山麓,隨處可見,一般將其作為護坡樹、園景樹,其根還可入藥,有袪風、消炎、利尿之效。為何有這麼難聽的名字,有二種說法:其一,因其「生長在陽光較充裕的地方,開花淍謝後,落葉滿地,蟲屎之名乃由此而來」;其二,其「葉子基部靠近葉柄處有一球褐色的線體,看起來就像蟲的大便一樣,所以它才會有這麼一個不雅觀的名字喔!」白樹仔,色白,質地輕而堅,不吸水氣,不易龜裂,易於加工,是山胞選為刀鞘的用材。   【2】砍回來的「白樹仔」還不能雕製鴿笭,必須將「白樹仔」裁剪一段一段,然後浸泡在水中約六個月到一年。其目的有二,泡軟後的白樹仔易於雕製、刮薄;較不會腐朽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3】用柴刀剖開一截「白樹仔」,剛好做二個笭蓋。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除夕夜晚,替一窮困的閹豬戶撰寫對子:「雙手劈開生死路,一刀割斷是非根」。現在我們的鴿笭師不是在寫對子,但他的雙手真的在劈開「白樹仔」的生死路,這一劈「化朽木為藝術品」。看倌,仔細看下去,看看鴿笭師傅如何將這麼一大載「白樹仔」,削、雕、刻、挖成漂亮的笭蓋。   【4】依「白木仔」的長度、寬度,決定鴿笭尺寸。目前在學甲、鹽水、新營等地區施放的鴿笭,皆以「尺寸」來計算,以寸為單位。從最小的3寸8起,到1尺4分。尺寸的計算是依鴿笭下方,前管和後管的直徑總合,譬如五寸六,就是每個「笭管」的直徑為二寸八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5】用柴刀劈木材成形,這不是一年二年就可學成的。傳統鴿笭師劈砍白樹仔,不但講究精準,而且要拿捏得恰到好處。雖然現在有機器代勞,但鴿笭師寧願使用傳統工具,一刀一刀的劈砍,他們說這樣才能顯出技術本位,工夫非一年、二年就可學成的。   【6】從粗胚的笭蓋,可看出鴿笭藝師巧手。筆者常想:從第二道手續起,到這道手續,其實可採機器代勞,省掉不少人工,但執著的鴿笭師卻寧願一刀一刀的劈,他們認為不管如何劈,每個笭蓋都不盡相同,一刀一刀劈才能和鴿笭建立感情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7】一刀一刀慢慢的挖,挖出中空的笭蓋。如第一次拿到鴿笭,看到體積這麼?大,竟然輕到一、二兩左右時,一定會誤認笭蓋很可能是塑膠產物;仔細一瞧,原來是木材;這時可能又再誤認它是一塊「薄木板」,跟這麼一大截的「白樹仔」扯不上關係。看到這張圖片,就知道原來「鴿笭」誕生竟這麼繁複!   【8】紅腳笭在空中是否嗡嗡作響,「開笭喉」得宜,是其關鍵。每年農曆二、三月,台南縣學甲、鹽水、新營的天空,每天都會看到笭鴿揹鴿笭展翅飛翔,也聽到空中傳來陣陣「嗡嗡」鴿笭聲。鴿笭是中空的「木器」,能否發出清脆的聲音,這道手續馬虎不可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9】大膽下刀,小心處理,稍稍不小心,鐵定挖破笭蓋。鴿笭師拿起刮刀,一刀一刀慢慢的刮,將原實的「白樹仔」刮成薄如紙的笭蓋,稍稍不小心,挖破笭蓋是經常性的失誤。挖破笭蓋,昔日採補土方式處理,現在託「瞬間黏劑」之賜,變成一道相當簡單的修補工作。   【10】薄如紙的笭蓋,讓每粒鴿笭的重量維持在二兩多一點點。昔日流行於台南縣的鴿笭分為三類:短笭仔、盤仔笭和扁擔笭。曾有朋友問筆者,鴿笭是揹尺寸或是揹重量?我不經思考答道:「揹尺寸!」但經過筆者一整年的訪談,才知道我錯了,錯得很離譜,原來以前的鴿笭是揹重量,流行於鹽分地帶的扁擔笭重量可達九兩。盛行於曾文溪畔的盤仔笭也是揹重量。問問耆老,為何昔日是揹重量,他們說:古時技術較差,做出來的鴿笭較笨,當然是算重量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11】裁剪鴿笭的底座。底座材料為「薄板仔」,現在則用「三合板」。兩個底座的直徑總合就是這粒鴿笭的尺寸。筆者納悶:「鴿笭以底座為計算主體,其餘如笭蓋、笭管並沒統一規定,每一位鴿笭師皆有他們想法和做法,這樣公平嗎?」鴿友們則認為:「反正雙方都必須揹完這些鴿笭,規格不相同似乎變成多餘的爭論!」   【12】以前的笭管是用竹管削製的,現在則用檜木片。一粒鴿笭有二個笭管,前管和後管,以前的笭管全由竹子削製,把竹子的外皮削掉,一直削,削到最內層。筆者也看過以啤酒鋁罐來當笭管,據鴿友們敘述,用鋁罐做笭管經濟耐用又不易破,唯一缺點,一種尺寸而已。現在的笭管則採裝潢黏貼三合板的「檜木片」,由於檜木板很薄,必須將一張「直絲」和一張「橫絲」的檜木片相黏合,如此一來,較不易破,厚度也夠。  
 
   
       
【13】笭蓋、笭管,再加上底座,組成漂亮的鴿笭。有人問,雕製組合一粒鴿笭須要多久時間,學甲鎮紅茄里郭三平先師曾為筆者示範一粒九寸六的鴿笭,每粒鴿笭有二個笭蓋,光是雕製一粒笭蓋,就花費三小時,試想再雕製一個笭蓋,然後做二個笭管、裁剪二塊底座、削一隻笭栓,最後組合成鴿笭,筆者算不出來,留給各位拿計算機慢慢算吧!   【14】塗抹紅油漆,鴿笭大功告成。完成「笭蓋」後,一般鴿笭師會先磨平,接著塗?紅色油漆;但鹽水鎮樹仔腳郭明達的做法是:先磨平,再塗二度底漆,再磨平,再塗抹紅色油漆。多了一層二度底漆、再磨平這二道手續,讓笭蓋的觸感「幼綿綿」,笭蓋薄,彈性佳,美觀又耐用。